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要求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协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智慧养老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应用,以期为推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
该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定开辟出一些楼层,用作老年人入住的场所,总体规模较小,整体建筑略显破旧,一个层楼分出不同区域,包括居住区、康复区、医护区、浴室等,浴室的设置尤为破旧,缺少防滑设施,总体适老化设施尤为不足,简单地圈出区域,并未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改建。对于康复区来说,缺少先进的康复设备,与正规的康复机构的服务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2.照护人员专业化水平低。
养护院接纳的老人身体情况各不相同,包含半自理以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了满足入住者的需求,既需要拥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也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员。现阶段看来,养护院尤其缺少专业护理人员。由于老人的疾病护理具有特殊性,更需要具有老年疾病护理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人,以处理紧急突发情况。现实是此类机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常见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疾病护理进行过系统学习,特别是有慢性病的老人以及失能失智的老人。
3.养护院入托率不高。
养护院建设目的是在社区老人有需要的情况下,为年龄在 60 岁以上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日常的一些生活照料,以分担家庭照料的重任。该模式是对居家养老的一种补充,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等照护服务。以某社区养护院举例,其占地面积为 2 673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3 185 平方米,现有床位 120 张,能为老人就近提供照料服务。可是实际入住老人也就 30 人左右,这个占比还是很小的,未充分利用养护院。
4.志愿者队伍缺口较大。
养护院的志愿服务主要聚焦于充实老人们的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的心理世界。笔者实地走访的 某社区养护院,负责人透露曾经有两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这里志愿服务一年多的时间,后来由于毕业原因就没有再来了。负责人还展示了留在那里的手工艺品、字谜游戏本等,可以看出养护院很欢迎志愿者,但现实是一波志愿者走后,留下欢乐的回忆,更使老人们感到孤独了。
5.养护院受资金等限制,发展滞后。
成立社区养护院的目的就是为社区的老年人带来更加便利舒适和专业的养老服务,政府对该养老模式是给予很大关注和帮扶的,认可其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地位。首先,政府在资金方面确实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但是部分地区存在政府缺乏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的专项经费,或者只在建立时提供启动资金,而后续资金保障不足。其次,人工成本上涨,物价上涨,并且护理工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高素质的护理员工资涨幅肯定提高很多。
6.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老年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据了解,护理员总体上接受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数护理员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即使有专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种种缘由也可能避开护理工作,人员的潜在流动性很大。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职位高低评价各有不同,在多数人看来,从事低端养老服务社会地位、收入不高。从人才供给方面说,国内高校表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也比较困难。一方面家人不愿意孩子报考,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培养教育体制,仅有中、高等职业学校部分选择开设该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未涉及养老服务与管理。
7.宣传不足,观念落后。
据了解,目前很多养护院忽视政策宣传工作,致使很多家庭并未注意到此类机构,不了解养护院的定位和服务。另外,老年人自我心理的不认同,相比依靠社区养老这种形式他们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养护院的医疗康复服务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对于子女而言,传统的观念即对于让老人们在外养老,存在心里的愧疚感。
8.缺乏健全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
目前志愿者在养老服务领域发挥作用的占很小的比例,这与我国缺乏健全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平时关注养老领域的年轻志愿者,可能会主动参与到社区老年服务领域,但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参与具有临时性和短期性。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老年人身体情况变化大,具备一定的老年疾病与照料的专业知识是对志愿者的职业要求,同时志愿者服务主体相对单一,更加需要多主体参与。
智慧养老系统及智能硬件设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应用
一、智慧养老系统的应用
1. 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智慧养老系统,实时收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结合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老年人可以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数据,并将数据同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养老平台。当数据异常时,平台会自动提醒老年人及其家属,并及时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送预警信息,以便医生及时进行干预。
2. 医疗服务
智慧养老系统可以实现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在线问诊、处方以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例如,老年人可以在家中通过智慧养老系统与医生进行在线视频问诊,医生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开具电子处方,药品可直接配送至老年人家中。这既方便了老年人就医,又减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压力。
3. 康复训练
智慧养老系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并通过智慧养老系统推送给老年人。老年人在家中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对康复进展进行跟踪和评估。
二、智能硬件设备的应用
1. 智能护理设备
智能护理设备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日常护理服务,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例如,智能床可以实现床位的升降、倾斜等功能,方便老年人起居;智能马桶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如厕过程,减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痛苦;智能药箱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用药需求,定时提醒服药,避免漏服、错服等问题。
2. 智能监测设备
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生理指标,确保老年人的安全。例如,智能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老年人家中的环境,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智能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等可以及时发现火源、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步数等生理指标,为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智能交互设备
智能交互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与社会保持联系,缓解孤独感。例如,智能音箱可以与老年人进行语音互动,播放音乐、新闻、故事等内容;智能电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娱乐节目,增强其生活乐趣;智能电话可以实现老年人与亲朋好友的通话,方便沟通交流。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际应用案例
临沂凯旋医养产业集团是一家集医疗、养老服务、护工培训、老年用品研发、健康评估、管理于一体的多元融合社会化服务机构。在2000年建成医院,经过十几年发展以后看到了养老行业的前景,从而进入养老行业,开展养老业务,并打算与现有的医院业务对接,更好的服务老人。
截止目前,凯旋集团下医养机构总面积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5万多平方米,医养床位2000多张,员工600余人,接收住养老人1000余人,居家养老业务能为十几万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在医家通的帮助下,建成凯旋智慧养老云平台及凯旋养老呼叫指挥中心,实现医院、老年养护院(护理院)、日间养老照料中心三级医养结合体系互联互通,人才、技术、设备共用共享,让“医”在“养”中落到了实处,“养”在“医”中有了保障,使医养结合落到实处,
在各社区设立照料中心,居家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一键式定位监护、双向音视频监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家政等服务。社区外出活动的老人可以享受到签到打卡、走失监控、会员消费等服务。
除此之外,而对于以上老人及养老院入驻长者还可以享受及时就医、绿色通道、健康诊断、定期会诊、慢病管理、视频坐诊等服务,将医院的资源最大力度的开放给老人使用,后续临沂凯旋还将在此基础上面向老人开展更多的服务。 医院与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三边“”四级“服务 。
目前,凯旋这个“临沂医疗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已经被山东省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批准为“山东标准”,并于2018年8月17日正式向社会发布,临沂凯旋养老也成为山东省养老的一个市场运营标准参考。
智慧养老系统及智能硬件设备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智慧养老系统,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智能硬件设备则为老年人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智慧养老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的相结合,为医养结合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需求,推动养老健康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