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健康需求升级,康养产业已成为融合医疗、养老、休闲等多领域的新兴赛道。康养项目的开发模式与收益模式直接影响服务效能、市场覆盖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行业实践,系统梳理康养项目的开发路径与盈利逻辑,为不同定位的项目提供策略参考。
一、开发模式:多元协同,精准匹配需求
社区+医养结合型
模式核心:以社区为基底,整合周边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及社会组织资源,构建"居家养老+专业护理"服务体系。
运营特点: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运营,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等实现"15分钟养老圈"。
适用场景:嵌入式社区养老、术后康复护理机构,重点解决居家养老的医疗资源衔接问题。
数字化+智慧康养型
技术驱动:依托可穿戴设备、AI健康监测及远程医疗系统,打造"云端+线下"服务闭环。
服务亮点: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健康预警、个性化膳食推荐,结合线上问诊平台提升响应效率。
目标客群:科技接受度高的活力长者,以及追求高效服务的中高端市场。
企业主导型
商业模式:以市场化投资为主体,聚焦高端养老社区、文旅康养综合体开发,强调品牌溢价与服务标准化。
盈利关键:选址旅游目的地(如三亚、大理),结合产权销售+服务租赁模式回笼资金。
典型案例:泰康之家、万科随园嘉树等,适合支付能力强的退休人群。
政府主导型
公益属性:由政府统筹规划,保障基本养老需求,通过公建民营、PPP模式引入专业运营方。
服务重点:兜底低收入群体,提供普惠型日间照料、基础医疗服务。
政企合作型
协同优势:政府提供土地/政策,企业注入资本与技术,共建区域康养枢纽(如康养小镇)。
风险分担:通过PPP模式分摊投资压力,适合大型综合项目(如医养联合体)。
二、收益模式:分层设计,构建多元盈利链
会员制收费
操作模式:推出不同等级会员卡(如钻石卡、银卡),绑定优先入住权、折扣服务及资产增值权益。
适用场景:高端养老社区、候鸟式旅居项目,通过预存款锁定长期现金流。
服务分级收费
定价策略:基础服务包(含餐饮、保洁)按月收费,增值服务(如康复训练、心理咨询)按次/等级定价。
差异化设计:针对护理型客群开发"照护等级评估体系",梯度收费覆盖从自理到全护的需求。
配套商业收益
延伸业态:开设适老化用品商店、中医理疗馆、老年大学等,通过场景消费提升黏性。
创新案例:上海亲和源社区引入"时间银行"积分制,鼓励长者参与活动兑换服务。
三、目标市场与地理布局策略
客群分层:
活跃型养老客群:偏好旅居康养,适配文旅综合体+酒店式公寓;
自理型养老客群:需求聚焦社交与健康管理,适配CCRC持续照料社区;
护理型养老客群:依赖专业医疗,适配"医院+养老"联合体。
区域布局:
城郊项目:吸引城市外溢养老需求,主打生态+便捷;
省内项目:依托气候/景观资源(如温泉、山地)发展季节性旅居;
国内项目:布局三亚、昆明等"避寒避暑"目的地,承接全国候鸟人群。
结论
康养项目开发需遵循"需求导向、模式适配、收益闭环"原则。政府主导型项目应强化公益性,企业主导型需深耕差异化服务,而政企合作模式可破解重资产投入难题。收益设计上,会员制适合高端市场,服务分级覆盖全周期需求,配套商业则能提升综合坪效。